中高职衔接,学历衔接是形式,内容衔接才是深层次衔接发表时间:2020-12-29 17:00 近日,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发布的《浙江省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健全中职—高职—本科—专业学位硕士等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省级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到2025年,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比重在50%以上。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是技能型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高职、拉动中职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具体衔接上,一些职业院校却出现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专业设置错位、教学内容脱节等诸多问题。中高职衔接,如何让“立交桥”更为畅通? 中高职衔接应追求质量至上 “长久以来,中高职分离、断档,学校、企业、家长三方都有抱怨。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同层次之间教育形式的衔接和沟通,实现学习者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有效流动,其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学生成长的需要。”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朱永祥说。
然而,一个现实的困惑是,在中高职衔接的探索中,出现了中职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 “从制度设计的初衷看,中高职衔接本是多方共赢的改革红利,一些高职院校对招收中职学生意愿不强,折射的其实是他们对中职生源素质不认可的现实。”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副院长樊丰富坦言,高职院校更希望通过高考从普通高中毕业生中选拔生源,对比普高班和“3+2”班,普高班学生的就业率也要远远高于“3+2”班学生。
课程是衔接的重要支点 当下,不同学校在探索中高职衔接的过程中纷纷建立了各自不同的衔接和沟通机制。试点院校自行结对,选择试点专业,制订试点方案,开发课程体系。但由于缺乏统筹管理,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存在课程重复、技能训练重复等诸多问题。
为了避免中高职一体化教学的随意性,形成适宜的课程衔接体系,杭州人民职校牵头成立了院校联盟,并形成校长、院长高层对话机制,对合作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建设等进行系统规划。同时,建立院校教研组织,教研组由高校专业教师和中职学校学科教师共同组成,定期深入课堂听课、开展研讨,保证培养目标能有效落实在课堂之中。 “就学前教育专业而言,中职课程应重基础、引入门,包括打好科学文化基础、保教技能基础,高职课程应重融通、强应用、关注发展,聚焦通识素养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智慧等,课程体系要体现中高职的衔接培养和阶梯发展。”在樊丰富看来,中高职衔接必须构建一个能“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课程体系,使高职的知识、技能在中职课程中建立基础,中职的知识、技能在高职课程中得到延续和加深。 在此次年会中,一项重要议题是召开全省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一体化教材编写会议。去年开始,浙江省教科院率先在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护理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试点中高职一体化。“当前,两个专业的教材编写已进入实施阶段。明年,中高职一体化将在各个专业全面铺开,浙江省将启动职业教育第三轮课程改革。”朱永祥介绍,如果说第一轮“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专业课程改革和第二轮中职选择性课程改革聚焦的是一般学生,让每一个中职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那么,第三轮课程改革更多的是聚焦升学班学生。 “各层次之间的培养界限模糊,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现代职教体系的整体构建,启动中高职一体化教材编写工作,就是为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和课程体系的衔接,包括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之间的衔接。”朱永祥说。 此次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一体化教材编写工作,杭州人民职校有8名专业教师从企业调研到课程方案制订再到教材编写,全程参与其中。“以往,教师只局限于自身的专业领域,参与教材编写的这一过程大大拓展了教师的专业视野,使得教师对课改理念、对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金卫东说。 诚如朱永祥所言:“推动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必须首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参与到中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之中,提升教师课程开发力。只有教师先具备先进理念,才能有效促进课程改革。” 来源:浙江教育报 winter |